初遇伊斯蘭三彩陶缽
第一次見到像這樣的波斯三彩陶,是在京都與友人的晚餐聚會中,那晚我們在位於右京區的Maker (メーカー) 用餐時,主廚使用了下圖的波斯三彩陶皿盛裝漬物。鈷藍色與綠松色的的繩目紋交錯在奶油色的底釉上,混著因破損而露出的赤泥土胎。
對於平常素愛較為簡潔、素雅器皿的我,這樣的搭配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反而是整頓晚餐中最印象深刻的一組搭配。對於如此鮮豔的釉色表現,我很意外自己非但沒有排斥的感覺,反而對於這樣大膽的風格感到非常喜愛。
也因為這件器皿怎麼看都不像來自日本或是歐洲的古物件,它具有一種粗糙、強而有力的美,因此對於它來自何處感到非常好奇,端詳了許久才不捨地夾取盤中的菜餚。
那頓晚餐之後,我們總是思念著那一晚餐桌上的三彩陶缽,便開始研究起關於它的身世。幾經搜尋,才發現有年份的古波斯三彩陶已日漸稀罕,由於波斯(今阿富汗一帶)一直處於戰火不斷、政局動盪的環境,許多的古老物件難以保存、因此狀態完好的物件非常稀少難尋。我想,當地的人們,光是要想辦法在每一天中生存下來就已經非常辛苦,而賞玩物件、甚至是有意識地要去保存、流傳物件,是生活無虞的狀態下才有心思思考的事情吧。
直到前一陣子,我們才終於尋覓到少量的三彩陶缽,每件都很獨特,其施釉方式、色彩表現皆不盡相同,讓人不禁讓人出現一種使命感,希望這些美麗的波斯陶缽能夠好好地被傳承、愛護下去。
阿富汗的工藝,承襲昔日波斯一千多年前的製陶方式
三彩缽產自現今阿富汗東部的SWAT VALLEY,可歸類於伊斯蘭陶器裡的「Bamiyan Ware」 ,日本則以波斯陶器來總括稱呼這個類別。
當地工匠承襲著從1000多年前就傳承至今的製陶方式,採集赤泥黏土、植物纖維、熟料與石英混合為土胎,木造轆轤拉胚,底色施奶油色釉(是和日本的黃瀨戶很相近的釉感),再利用植物纖維或布團沾染釉料,塗繪褐色、綠色的釉料,有些器物也會施以藍色釉。這樣的繩目紋樣為典型的Bactrian Civilisationm藝術風格。另外,有印紋、剔花刻紋表現的則被稱為Sgraffiato。
採集山地植物燒製出屬於伊斯蘭的色彩
三彩裡的褐色釉為manganese glaze錳釉。早期綠釉採鉛與氧化銅混合成鉛綠釉,後發現一種僅在現阿富汗北部的山地植物「ishkar」,燃燒根部後將灰燼磨成粉末與水、石英、氧化銅混合,依其比例不同可燒製出綠松石、松花綠等不同色階之綠色。藍色釉則是使用波斯地區開採出的cobalt-blue鈷藍釉料。
這種三彩釉陶器在世界陶瓷器譜中,稱為「伊斯蘭三彩」,有一說法是中國唐代的唐三彩陶器經由海上絲路經由阿拉伯貿易至波斯地區,而受到波斯人們的喜愛,後以在地原料反覆試驗仿燒,進而變成伊斯蘭三彩。(*唐三彩陶器同樣也對朝鮮的新羅三彩與日本的奈良三彩產生爐深遠的影響。)
在白天光線明亮、夜晚幽暗的燈光下,呈現出器物的不同樣貌。
不論是拿來盛裝料理、或單純作為觀賞,美麗的伊斯蘭色彩以及粗獷的赤陶質地,總是吸引著我的目光。
―
材質 / 陶土
尺寸 / h10.6 / maxΦ31 cm
年代 / 18th -19th century
來自 / 阿富汗
―